浮游的氣泡雲與霧環─A.A.村上:浮游之境/M+ Museum A.A. Murakami:Floating World
M+博物館對於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,當年剛開幕時全館首年入場免費,吸引了不少遊人前往。結束後除了地下大堂展廳外,其他展廳均須購票,設標準門票及特別展覽門票,還有特別展覽套票,門票詳情請參考官網。
https://www.mplus.org.hk/tc/plan-your-visit/
當年的筆者,並沒有好好把握免費進場的機會去一睹M+博物館的內裡特色。在不打算購票進場參觀的情況下,只能逛一逛地面樓層及地下展廳。並不是筆者不願意付款進場,而是認為特別展覽套票更划算。但目前的特別展覽筆者只對「貝聿銘:人生如建築」這一個有興趣,另一個則興趣不太大,筆者也很糾結到底要不要買票進場參觀啊‧‧‧‧‧‧
說起進場參觀,筆者無意中得知M+博物館的地下展廳正在展出,展覽是A.A.村上:浮游之境。雖然展覽的面積不算大,但沉浸式裝置藝術總是讓人情不自禁的想體驗一下。
此展覽展出兩個相互呼應的沉浸式裝置,帶來超凡脫俗的體驗:在其中一個裝置中,飄浮於空中的氣泡化為雲朵;在另一個裝置則可見一個個實體霧環穿越展廳,進入數碼領域。這兩件大型裝置採用了轉瞬即逝的物料,並以創新方式運用專門研製的技術,啟發觀眾從哲理上思索現實和人工建構事物的本質,並對在當今社會中日益顯得重要的數碼生活提出質疑。
──官網簡介
開車來M+博物館很方便,西九文化區有好幾個的停車場,車位算充足,且統一收費,平日時租港幣28元,假日時租則是港幣32元。這次停在藝術公園停車場,搭升降機到達地面就已經看到M+博物館。
來到M+博物館,還是要感嘆一下這個水泥風格,有一種望向地下渠的錯覺。空間感很足,但水泥風跟其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定位總是很微妙。
入口不難找,也有指示前往,入口前有一個踩自行車的裝置藝術,特大螢幕投射的是中文字村,有點微妙也有點看不懂。
進場前,會有工作人員講述入場注意事項。這個展覽可以拍照也可以錄影,但並非所有展覽都可以,若要參觀別的展覽,記得向在場的工作人員查詢拍照攝錄的事宜。而這次的工作人員很有趣,他大方詢問我們的action camera,我們也跟他聊了一下,想不到也有人注意這款action camera呢。
是次展覽共有2個區域。入場看到的第一個就是氣泡雲。整個區域很黑暗,當有氣泡雲出現的時候,燈光便會配合,展示出泡沫慢慢變成氣團雲的效果。印象中共有約9個的氣泡雲裝置,有時候會幾個一起整出泡沫雲,有時則只有一個,各有風味。
奇妙的是,偶爾會看到泡沫沒有變成氣團,慢慢降落到地面,甚至直接黏在地上。有時候則很久才爆破,燈光都快要熄滅了還沒消散。
在這裡,似是與世隔絕。黑暗的地方,有光,看著泡沫破掉慢慢變成雲消散,又看下一個,周而復始,如是這般。世間萬物是否也如此,日起日落,日復一日。到底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不禁思考了起來。
來到第二個區域,是吐霧環。裝置吐出一圈圈的霧環,慢慢飄向螢幕,到達後螢幕上會出現相應的霧環,持續的向著螢幕裡日落飄去。這裡比較直觀的,是現實與虛擬的交叉點。現在科技日新月異,已經出現了日漸自然的機械人,或是越來越像真的VR景像,像SAO刀劍神域中的完全潛行技術是否越來越接近呢,而人類對於真實與虛擬的分辨又是否日益困難?
有時候,會覺得網上的事物真實的可怕。有沒有試過,在網上認識到能夠知心談天說地的朋友?好像比在現實的好友更容易傾盤而出。但至少網絡背後的還是真實的人,如果是AI呢?或是人為創作出來的customized聊天機器人?或是越來越像真的第一人身遊戲體驗?到時候會否在現實世界對於結識真人或聊天時更害怕更困難呢。
也許是一種杞人憂天,生命自會找到出路,就像網絡的出現有利有弊,但人類還是會找各種方法去適應的。這個世界的真理總是適者生存,要先適應才能生存下來,畢竟是弱肉強食的世界。人之所以為人,因多了思考與愛,如何好好生存下來的同時也擁抱愛與思考才是最高境界呢。
逛完浮游之境,便去西九文化區走了走。平日人不算多,有遊人帶著毛孩出來嬉戲散步,輕鬆愜意。在岸邊看著香港的市景,也忍不住的不停拍照。
看著這樣的美景,縱使香港不復以往的繁華,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閒,享受一下這平凡又不平凡的景致。